“工作室”制助推延川南智能创新发展

        临汾煤层气分公司70多人管理着延川南煤层气田900多口气井、216公里电网、260公里管网、四个集气站和两个排采水处理站,年销售3亿多方气。临汾煤层气分公司大部分员工来自千里之外的江苏,按每三个月轮休一次,真正在现场的也就50来人。
  要实现这样的人均劳效,没有“真刀实枪”的绝招是难以招架的。临汾煤层气分公司经理金鑫是这样说的:“要说‘绝招’确实也谈不上,办法我们倒是想了一些,局里就给这么多人,井多人少怎么办?我们建成了一套自动化程度较高的集排采、集输为一体的信息化系统,由气田开发之初的‘一个人一条狗一间活动房一台抽油机’发展到了遥控启抽、调冲次、自动采集数据、自动报警,完全由电子巡井取代了人工巡井。同时,我们鼓励员工创新,通过技术创新和革新提高工作效率,减轻员工劳动强度。这方面,我们两个工作室很有代表性,你们不妨去他们那儿看看。”


葛静涛信息化工作室:走在技术前沿


  听说葛静涛在W85采气平台现场处理功图仪、角位移故障,我们赶了过去。
  对于葛静涛,我们并不陌生。这个文静谦逊略显腼腆的年轻人本科专业是信息自动化,研究生专业是油气田开发。在气田产建期间,他根据煤层气动态分析的需要,自主开发排采动态分析软件,通过曲线的方式直观反映排采形势。软件推广后,大大提升了华东油气分公司生产单位以及研究院、工程院技术人员煤层气动态分析效率。气田投入运行后,葛静涛从生产管理科调任为分管信息化管理的生产指挥中心副主任。
  来到W85平台,安装在我们头顶上方电线杆的广播传来喊话:“你已靠近我公司生产区域,请尽快离开,以防发生机械伤害、触电等危险。”
  葛静涛告诉我们,这是他们去年研制出的自动语音喊话报警系统,主要提醒放牧和干活的村民靠近井场存在的风险,警告他们不要擅闯井场。
  经过1个多小时的排查,终于找到了故障原因,葛静涛开始布置整改维护工作。
  离开W85平台,我们来到位于中心处理站的生产指挥中心大楼。工作室成员、计算机工程师陶文雯向我们介绍,自动化系统投运以来,他们已完成了井场传输终端优化、套压与流量的PID控制等二十多项技改,产生直接经济效益400多万元,大大提升了气田的自动化智能水平,现在完全实现了200多个采气平台、两个排采水处理站无人值守,下步将大力开发集气场站全自动化试验,争取实现集气场站无人值守,将更多的劳动力释放出来。


邵小平技师工作室:结合实际解决难题


  来到位于延6基地的“邵小平技师工作室”,邵小平正与工作室成员姜小峰、蒋仁义、陈兴亮、曾晓江四个人一起组装自行研制的井口气液分离器。他向我们介绍道:“煤层气从井口产出后常常会伴有不同液量的排采水,这样会造成平台外输压力升高,形成管道积液影响集输。这个装置就是用于煤层气井泡沫排水采气时的气液分离和消泡。”
  邵小平是2018年从油服中心引进到临汾煤层气分公司的技能人才,目前担任临汾煤层气分公司主任技师、1号班站副班站长。自2002年参加工作以来,邵小平曾多次在国家、江苏省、集团公司、油气田技能比武中取得优异成绩,并获共青团中央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“全国青年岗位能手”、国资委“中央企业能手”、江苏省“五一劳动奖章”、集团公司“技术能手”等多项荣誉,2013年入选江苏省高技能人才库。
  自今年1月5日工作室成立以来,他们结合气田生产实际,先后研制和技术改造了新型密封井口、管线便携式吊装、微带压抽排作业、电动角阀等11项装置,解决了气井排采、维护作业和管汇及站区生产运行多项难题,降低了员工工作强度,有力提升了工作效率。
  说起下步工作,邵小平说:“我们5个人既是工作室成员,又是1号班站员工,1号班站所辖气井是气田的主产区,肩负着气田60%的产量,下一步我们一方面将继续结合老井稳产做好‘三防一治’技改工作,另一方面将重点做好新井投产工作,切实解决生产问题。”
                  何瑞清

信息来源: 
2019-04-2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