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对于摄影者来说,必须不停地走”

        “为了爱好,花十万元买台相机,你愿意吗?”

   “我愿意!”

  毫不犹豫给出答案的又是沈志军。

   “我喜欢绘画,常用黑板报来反映工作中的人和事,后来发现摄影更快更好。1996年结婚不久,便拿出好不容易积攒的1万元跑到南京购买了一台尼康FM2相机。”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,是在2018年局通讯员培训班上。当我了解到当年月工资不过几百元时,对沈志军真是刮目相看。

  培训班结束,我回到井下作业队继续当技术员,当时队伍正在开展侧钻作业,看着同事们冒着秋雨连夜施工的场景,心想这种画面不就是培训班上讲的有温度、感动人的场景吗?

  我在微信上请教沈志军,还在他的推荐下买了人生的第一台卡片相机。刚开始拍摄,我很多东西都不懂,拍完照片就通过微信发给他,他或早或晚都给予答复,一来二去,熟了以后,我拜他为师,张口就叫他沈大师,“你瞎叫啥,我算哪门子大师。”他笑着回怼我,却真的收下了我这个徒弟。

  在沈大师的调教下,我慢慢地知道了前景构图、手动对焦……开始有一些作品登上中国石化新闻网和中国石化报。

  2019年我调入油服中心党群办从事专职宣传报道工作。单位的施工队伍从东北到贵州、从江苏到重庆,分布在全国多个省市,业务内容除了我熟悉的井下作业,还有不熟悉的压裂试气、地面油建、试井测试等,我很焦虑:“这宣传工作咋干啊?”

  我赶紧向已是华东局党群工作部宣传科科长的沈大师求教,他手把手教我如何从会议纪要中把握重点施工井的进展,如何将新闻摄影与企业中心工作巧妙结合。

  那会儿正值胜页3平台实施电动压裂,我了解到压裂场景被很多人拍过,就在微信上吐槽:“都拍烂了,不知道拍啥。”

  沈大师看了看我拍的照片,指出这个平台的位置较高,附近山势比较平坦,是南方少有的可以拍到日出的施工平台,让我早上去试试看,并指出电动压裂更节能、环保,让我围绕页岩气绿色开发的主题来组织材料。最终这幅图片刊发在2019年12月13日的中国石化报一版,令我惊喜万分。

  2020年4月,华东石油局组织南川页岩气产建区采访报道,我在三天的跟拍中学到了很多东西。每天早上6点,沈大师会准时起床,看看天上的云,预估当天有没有朝霞或云雾,然后梳理下近期重要工程的节点,跟相关负责人联络有没有提前或推迟,规划好当天的采访路线。他出门前会检查相机、无人机、口袋相机等设备有没有电、内存卡够不够,再带上三脚架和闪光灯,背着近20斤重的大包小包跟着值班车出发。

  到了,他先围着井场观察一圈,然后开始爬上爬下、或蹲或跪。记得那天为了拍好胜页2井施工场景,晚上6点半,他指导我用无人机航拍落日,并点拨道:“航拍跟我们在地面拍差不多,也是要不断尝试,去找到合适的角度。”拍完航拍又拍夜景,在井场的河边,他又带着我来回选了十几个点位,分析对比每张照片的优点在哪,等拍到满意的照片已是晚上8点多了。

  三天时间,沈大师每天微信运动上的步数都是两万多步,他足足拍了20G的素材,用身体力行的方式向我诠释了他在培训班上讲的“对于摄影者来说,必须不停地走,少躺着、少坐着;多看看、多拍拍”。

  从一名当了二十几年的基层生产管理者到新闻摄影记者,再到连续3年荣获中国石化报社首席摄影记者称号,我问他秘诀是啥,他说:“做好新闻摄影,说难也难,说简单也简单。你要做企业生产的明白人,做深入一线的勤快人,做基层员工的知心人。这样,你的作品才有高度、深度和温度。”

  沈大师说得在理,但我知道这一切都源自他心底那份热爱。因为热爱,他才会在《让镜头更有思想有温度》一文中写道:用影像记录企业发展,深入生产一线记录石油工人的奉献和坚守,于我而言是责任,义不容辞。

 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周剑


信息来源: 
2021-11-1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