扎根黄土塬 用行动诠释信仰

延川南煤层气田邵小平创新工作室于2019年成立以来,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,扛牢扛稳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使命职责,让劳模精神、工匠精神在黄土塬上生根发芽。

五年来,工作室聚焦气田生产“卡脖子”难题持续攻坚,硕果累累;五年来,工作室肩挑气田高质量发展使命不断实干,砥砺奋进;五年来,工作室从成立之初的4人小组发展成如今12人的大集体,“桃李”遍布。

初心筑梦  于迷雾中聚炬成阳

煤层气既是一种清洁能源,又是煤矿安全生产的重大隐患,直接外排还具有强温室效应,因此,开发利用煤层气具有一举多得的重要意义。但因其低品位、难动用的特点,如何实现高质量效益开发成了气田面临的重大挑战。

“煤层气开发在很多方面就是一片空白,问题多,研究空间大,可以大展拳脚!”工作室成立以来,成员们陆续投入科研项目课题研究中,倾注了极大心血。在气田十余年潜心探索的基础上,《深部煤层气高效开发技术创新攻关及工业化应用》归纳出深部煤层气田开发上产的六个有利条件和面临的三项难题,系统总结了有效支撑压裂技术、高效上产排采制度、低压集输增压模式等技术经验,并阐释了其引领导向作用、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及市场前景,荣获山西省临汾市“市长创新奖”二等奖。

工作室还先后完成低压气藏采气集输一体化研究应用、延川南气田致密砂岩气开发技术研究等其他7项项目课题,形成诸多煤层气、砂岩气独有的提产增效排采集输技术,以及多气藏叠置煤层气田老区高效调整动用方面的先进认识,先后获油气田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、二等奖2项、三等奖3项,填补了煤层气开发的行业空白。

“要把解决生产问题当成自己份内的事,多管多过问。”这是邵小平时常挂在嘴边的话,久而久之也成了工作室每位成员的人生工作准则。在各自擅长的领域,他们积极发现问题、隐患,提出往复式压缩机润滑系统改造、空冷器吸入口优化、压缩机分类排污、低压抽采装置油路优化等合理化建议,总结并推广了纤维加注装置操作工法、油水分离装置操作工法、煤层气井微带压作业操作工法。

聚是一团火,散是满天星。一项项技术的突破、一条条建议的提出、一个个工法的推行,工作室成员用智慧和实干换来“江苏省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”的殊荣,也推动气田一步步变得更好。

匠心至臻  于无声处砥砺躬耕

“日复一日、一如既往,把认为对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!”

秉持着“所有产品为工作室研制,有自己知识产权”的原则,邵小平带领工作室成员扑进设备工艺创新里,奔波于调研分析、设计试验、改良优化中。

在煤层气开发过程中,气田逐步形成“优快降压、高效解吸”的排采技术,但在促进高效上产稳产的同时,排采水携出的煤粉、压裂砂增多,泵堵、卡泵问题随之而来。工区每年因此导致的检泵占比高达70%,不仅增加了维护成本,还影响了气井连续平稳生产。

“半夜焦虑睡不着,就起床找资料、想办法。”面对这一难题,邵小平和技术骨干们收集资料分析研究,前往现场实地调研,决定通过提高油管内液流速度,增强液携能力排出煤、砂。一支笔、几个人,半年多的时间里,这样的碰头会每天至少一次,设计图根据试验反馈一次次调整优化,各部件在焊接能手蒋仁义手中被反复加工改良。终于,煤层气自动洗井工艺诞生。随后,他们结合井况差异及应用效果分类开展改造试验,延伸出空心杆洗井、井下掺水管洗井等新工艺,系统梳理出洗井选型方法。目前,各类洗井工艺共应用于174井次,有效延长了气井免修期。

“只有深入现场实际,才能知道生产缺什么、要什么!”随着压裂技术迭代,纤维压裂因其“可使支撑剂冲填储层形成高导流通道,提升气井产量”而被推广应用。为满足纤维加注需要,工作室潜心研制出简单紧凑的撬装纤维压裂加注装置,实现纤维快速、均匀、高效加注,成功应用于43井次施工,大大节省了外包服务费用。

急生产所急,忧生产所忧。工作室先后研发改良连杆十字头防窜轴装置、皮带自动收紧器、新型防偏磨井口密封装置等新装置16项,推广应用往复机不停机调油压改造、往复式压缩机双油泵供油撬改造等工艺创新12项,成功申报专利16项,局“五节六小”劳动竞赛获奖10项,累计创造经济效益700多万元,解决了生产难题,提高了操作安全系数,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及员工劳动强度。

弦歌不辍  于膏晷间烛照桃李

“每个人都是有潜力的种子,精心浇灌一定能发芽。”看着徒弟们在竞赛中捧回沉甸甸的荣誉证书,邵小平激动地说。

深知人才对团队发展的重要性,工作室根据长期培养规划与短期培养计划开展师徒结对,并逐步形成传精神带思想、树标杆带作风、传本领强能力、传价值促成长、筑底线护安全的传帮带机制,营造了“头雁高飞、群雁紧随”的良好氛围。

“师傅他很严格,总会先耐心讲要领、做示范,再让我们亲自操作积累实战经验,还会不定期抽查考核。但他也一直默默站在身后支持我们,会在我们取得进步时给予表扬,会在我们畏难时排解焦虑、鼓励我们坚持。”作为工作室领衔人,邵小平先后与10名员工签订师徒协议。谆谆教导下,徒弟们全部成长为部门骨干,4人在集团公司竞赛中获奖,被授予“中石化技术能手”称号,6人被授予“局、分公司技术能手”称号。

“走到哪个岗位,就把传帮带的传统带到哪里!”。创新工作室成员崔彬、王志永、谢昕翰、王军等人如今都走上了部门领导岗位。他们不仅以身作则冲在科研创新、生产攻坚一线,团结带领员工履职担责,更是把工作室人才培养理念带到各个地方,重点聚焦“技术+技能”复合型人才培养,积极开展以老带新,打造比学赶超擂台、业务交流平台、实践锻炼舞台,补短板、强弱项,为公司和工作室发展储备输送人才。

独木不成林,一花不是春。在“师傅”们悉心的帮带指导下,越来越多“小工匠”把青春燃烧在沟壑荒野,用步履踏遍寸寸土地。

    张道宏 杜晓玥 王煜晴

信息来源:编辑:姚鹏  审核:崔璟
2023-05-15